高级搜索: 今天是: 登录入口

新形势下优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探究

发布日期:2014/12/5 15:51:48    人气点击:262   来源:社省委参政议政部

新形势下优化和完善

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探究

 

田占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课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就象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决定着各级政府工作的方向,决定着干部政绩观的形成。本文在阐述了新形势下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必然性之后,分析了当前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给出了新形势下优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的政绩观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优化和完善 科学发展 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探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脚踏实地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这一重任。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具有正确政绩观的广大干部的工作实践来实现。201312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的重大举措,为我们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意义重大。

一、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必然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传统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在这个大背景下,必然要求对政绩考核评价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观念引领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权衡各类政绩考核指标,努力提高综合考虑、通盘谋划、整体推进的能力;整合各方面资源,有序推进各方面发展,有效化解各方面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格局,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上紧“发条”,提供可靠的内在动力支持。

(二)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思想,必然要求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全面性;以人为本思想,必然要求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民本性;求真务实思想,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务实性;可持续发展思想,必然要求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持续性。

(三)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是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数量上的增长,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由此出现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方政府债务剧增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所以,必须要正视过去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弊端,特别是要重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综合发展的考核指标权重,这一新的指挥棒必将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根本导向作用。

(四)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服务型”政府施政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正确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指引下,政府必须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体系投入,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必将倒逼构建有效的政府治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当前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政绩考核评价工作非常重视,积极探索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考核评价体系。但是从现实来看,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偏重GDP增长,政绩成本意识缺失

长久以来,在唯GDP论观念的指引下,在不计政绩成本的考核体系下,各地往往不分情况、不切实际地盲目上项目、搞建设,扎扎实实地开展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导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等严重问题。造成这种危害皆缘于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GDP占据了太多的分量和比重,导致了不计成本代价的“政绩冲动”,忽视了成本和投入,在生态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

(二)偏重繁杂事项,政绩考核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政绩考核必须要有一套较为科学的指标评价指标作为支撑,但并非越细越多越好。一方面,大大地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同时也潜在地提高了原始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差错率,从而降低了整个考核评价体系数据分析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过多的指标淹没了核心指标,凸显不出核心指标的重要性,客观上降低了核心指标的权重。再次,许多指标的设置十分牵强,这就使本来简便易行的考核复杂化,造成被考核部门抓不住重点,疲于各方应付,从而导致了整个考核评价工作的失真失实。

(三)偏注集中考核,形式大于实质

目前的考核更多注重于集中考核,考核时对干部经过充分准备的“政绩”了解得多,而对干部的现实表现了解得少。有的领导干部为迎接考核,对汇报材料的观点精心提炼、内容苦心剪裁、文字刻意润色,看起来很全面、丰富,但实际真实内容却不多。再加上考核时间、范围等影响,往往就事论事,没有对取得政绩的过程和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地分析政绩的成本与效益、显绩与潜绩、前任基础与现任努力、班子与个体等关系,有时导致考评结果失去公允。

(四)倾向上级评价,政绩考核评价主体单一

政绩考核局限于政府内部兜圈子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内部的逐级考核最多是政绩考核的一个部分,而绝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要由政府的服务对象来评判。被服务者答应、满意、高兴,那才叫真正的政绩,否则,只能是负政绩。非政府组织等社会主体培育滞后、公众参与等社会机制的严重缺乏、居民对政府政绩的评判渠道的严重缺乏,既是问题本身,又是导致问题的根源。反映到政绩观上,就导致了一些领导自然把取悦上级、惟上是从作为追求政绩的首选,只求对上负责,不求群众公认。这是考核评价主体单一造成的直接后果。

五)侧重考核过程,政绩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

考评后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有不充分问题存在,考核与任用存在脱节现象。有的地方没有依政绩用干部,没有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升降的依据,对政绩突出的不能予以及时褒奖,对政绩较差的,也不能旗帜鲜明地予以惩戒。有的地方搞平衡、搞照顾,评价与使用脱节。有的地方虽然强调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但对实绩突出的应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实绩一般和较差的应如何鞭策和处理,缺乏统一的尺度和具体的硬性措施,使评价结果的运用缺乏科学性。

三、优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政绩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深入开展政绩评价的理论研究,完善考核政绩评价体系,规范政绩评价行为。要探究优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的政绩观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实现我国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多维度入手,设立多元评价主体

要多维度入手,各方面参与,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多元设置考核评价主体,将上级、同级和下级,特别是群众纳入到考核评价主体体系中来。上级、同级、下级、群众四个方面形成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的有机统一。这样设置考核评价主体,能够克服考核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同时,将群众设置为考核评价最重要的主体,能够促进民主考核评价机制的形成。政府还可以借助各类媒体,或者通过委托购买服务来选定称职的中介机构参与政绩评价考核。

(二)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合理设置政绩考核评价内容

设置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评价内容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并注重对政绩的综合分析。要看全面工作,看实际成效,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内容,不能简单以GDP及增长率论英雄。政绩考核评价内容应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正确政绩观。要把上级组织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希望及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设置考核评价内容。要在不同的时期体现考核评价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而且考评的内容应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三)准确把握改革方向,科学设置政绩考核评价指标

改革的方向就是设置政绩考核评价指标的方向。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细化到政绩考核指标当中,把改革贯穿于政绩考核各个方面。考核指标要坚持全面性和导向性;要强化民生指标,通过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数值考核,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充分反映民生为重的执政思想;要得失兼考,比如在考核GDP及增长率的同时,还要考核负债率、城乡居民的贫困指数。在考核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还要考核大气、河流污染指数;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的话说就是“雾霾GDP不仅算白干还应倒扣”;要适当增加衡量进步的指标,同样一名干部,选派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选派到一个好班子中和落后班子中去,工作难度差别很大,应多考虑客观基础,多考虑干部在班子中的作用发挥情况,多看进步大小,确保被考核者在同一条线上起跑,公平竞争。

(三)兼顾不同侧重点,优化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实现途径是否正确、有效,直接影响着考评体系设定效果的实现,决定着政绩考评结果。科学合理地选择考核评价方法,是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有效途径。既要考核评价显绩,又要考核评价潜绩;既要考核评价客观条件如物质条件、工作基础等对领导干部取得政绩的难易程度作出判断,又要考核评价主观努力,看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既注重定性评价,又注重定量分析;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力大的考核评价内容,可以采取住户调查、民主测评、专项调查、自我评价、媒体评价、计算机综合分析评价等方法。

(四)强化政绩成本意识,完善政绩成本分析机制

一般来说,政绩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性成本,即创造政绩付出的经济等各种成本。二是隐性成本,即政绩背后的资源、环境等代价。通过对政绩成本的综合分析,可以评价出政绩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始终以效益为中心,强化资源最优配置,全面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想问题、作决策要实事求是、理性思考,充分立足本地的经济基础和客观条件,多进行成本分析,多考虑群众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做到科学论证、谨慎决策、量力而行,力争以最小的政绩成本获得最大的政绩效益。

(五)建立奖惩机制,注重政绩考核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

考评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对结果的有效运用才是目的。要完善奖惩制度,合理、有效地运用政绩考核结果。对搞形式主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与浪费的,不但不提拔重用,还应实行责任追究,使那些大搞形象工程,置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的领导干部为此付出代价。要制定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公示制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并严格与其所承担和承诺的工作目标相对照,增加政绩评价的透明度。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政绩评价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力求政绩考评结果运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学发展观纲要学习读本》[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3.1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11-16.

3.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3-11-8.

4. 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N].人民网.2013-12-9.

 

陕ICP备08100215号 copyright 2008 www.93sax.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 联系电话:029―87277581

技术支持:西安瑞福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